说明:收录25万 73个行业的国家标准 支持批量下载
(19)国家知识产权局 (12)发明 专利申请 (10)申请公布号 (43)申请公布日 (21)申请 号 202210541525.0 (22)申请日 2022.05.17 (71)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地址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 1 号 (72)发明人 周峰 周敬之 周国辉 淮秀兰  (74)专利代理 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11021 专利代理师 周天宇 (51)Int.Cl. F28D 15/04(2006.01) H05K 7/20(2006.01) (54)发明名称 超薄均热板及其制备方法、 电子设备 (57)摘要 本公开提供一种超薄均热板, 包括: 上壳板 (1)和下壳板(4), 上壳板(1)和下壳板(4)的四周 焊接以构成密闭腔室; 注液管(2), 设于密闭腔室 上, 用于对密闭腔室抽真空以及向密闭腔室注 液; 吸液芯结构(3), 设于密闭腔室内部, 其中, 吸 液芯结构(3)包括中心吸液芯(31)以及分布于吸 液芯(31)两侧且平行设置的多根槽道状吸液芯 (32), 槽道状吸液芯(32)形成液体回流通道, 相 邻槽道状吸液芯(32)之间形成蒸汽扩散通道 (33), 中心吸液芯(31)和槽道状吸液芯(32)均由 叠设的第一吸液芯(34)和第二吸液芯(35)构成, 沿第一吸液芯(34)指述第二吸液芯(35)的方向, 吸液芯结构(3)的孔隙率呈梯度变化且表 面形成 超亲水纳米结构。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5页 CN 114857967 A 2022.08.05 CN 114857967 A 1.一种超薄均热板, 包括: 上壳板(1)和下壳板(4), 所述上壳板(1)和下壳板(4)的四周焊接以构成密闭腔室; 注液管(2), 设于所述密闭腔室上, 用于对所述密闭腔室抽真空以及向所述密闭腔室注 液; 吸液芯结构(3), 设于所述密闭腔室内部, 其中, 所述吸液芯结构(3)包括中心吸液芯 (31)以及分布于所述吸液芯(31)两侧且平行设置的多根槽道状吸液芯(32), 所述槽道状吸 液芯(32)形成液体回流通道, 相邻槽道状吸液芯(32)之间形成蒸汽扩散通道(33), 所述中 心吸液芯(31)和所述槽道状吸液芯(32)均由叠设的第一吸液芯(34)和第二吸液芯(35)构 成, 沿所述第一吸液芯(34)指向所述第二吸液芯(35)的方向, 所述吸液芯结构(3)的孔隙率 呈梯度变化。 2.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均热板, 其中, 所述槽道状吸液芯(32)远离所述中心吸液 芯(31)的一端与所述密闭腔室的内壁之间预留有渐扩型蒸汽 扩散空间。 3.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均热板, 其中, 所述吸液芯结构(3)表面形成有一层超亲 水纳米结构。 4.根据权利 要求1所述的超薄均热板, 其中, 所述上壳板(1)和下壳板(4)经过了超疏水 处理。 5.根据权利 要求1所述的超薄均热板, 其中, 吸液芯结构(3)与所述上壳板(1)和所述下 壳板(4)的四周焊接 。 6.根据权利 要求5所述的超薄均热板, 其中, 所述吸液芯结构(3)与所述上壳板(1)和所 述下壳板(4)的焊接方式包括感应 焊、 分子扩散焊、 钎焊中的一种或多种。 7.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均热板, 其中, 所述吸液芯结构(3)由金属粉末或者金属 丝网烧或泡沫金属烧结而成的多孔介质构成。 8.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均热板, 其中, 所述吸液芯结构(3)的孔隙率为20%~ 80%。 9.根据权利 要求1所述的超薄均热板, 其中, 所述上壳板(1)和所述下壳板(4)的材料包 括导热且可焊接的金属或所述金属组成的合金。 10.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均热板, 其中, 所述吸液芯结构(3)的厚度为0.1mm~ 0.7mm; 所述上壳板(1)和所述下壳板(4)的厚度为0.0 5mm~0.2mm。 11.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超薄均热板的制备 方法, 包括: 制作上壳板(1)和下壳板(4), 并对上壳板(1)和下壳板(4)进行超疏 水处理; 制作吸液芯结构(3)并对所述吸液芯结构(3)进行超亲 水处理; 将吸液芯结构(3)烧结在上壳板(1)上; 将上壳板(1)、 下壳板(4)的四周与吸液芯结构(3)焊接在一 起, 预留充液口; 将注液管(2)焊接于预留充液口处, 通过充液口对均热板进行抽真空及注液处理, 得到 所述超薄均热板 。 12.一种电子设备, 包括工作模块和散热模块, 所述散热模块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 任一项所述的超薄均热板, 或者包括采用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备方法得到的超薄均热 板, 所述超薄均热板用于对所述工作模块散热。权 利 要 求 书 1/1 页 2 CN 114857967 A 2超薄均热板及其制备方 法、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[0001]本公开涉及均热板技 术领域, 尤其涉及一种超薄均热板及其制备 方法、 电子设备。 背景技术 [0002]近年来, 便携式电子产品不断朝着高集成及微型化的方向发展, 电子芯片在受限 空间内的散热需求越来越高, 发展新型高效散热技术对于电子产品的发展至关重要。 均热 板作为一种相变传热元件实现了二维平面传热, 具有传热效率高、 均温性能强及可靠程度 高等优点, 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大散热领域。 但是随着均热板的厚度不断减小, 尤其当厚 度小于3mm时, 会导致内部蒸汽扩散热阻急剧增加, 使其热阻增大、 传热极限显著降低。 另 外, 均热板的超薄化会使其制造工艺繁琐、 制造成本增加, 并且整体机械强度也会随之下 降。 吸液芯作为均热板的核心部件, 主要承担着将冷凝液体通过毛细作用输运至蒸发中心 的作用。 当冷凝液不能及时回流至蒸发中心、 出现局部烧干时, 均热板将达到毛细极限。 因 此, 吸液芯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超薄均热板的临界热流密度。 [0003]传统单一孔径的吸液芯结构很难同时满 足较大毛细力和较高渗透率的设计需求, 已经有大量学者对吸液芯的结构设计及优化开展了许多工作, 如通过同质/异质复合吸液 芯、 双层蒸发端吸液芯以及纳米吸液芯等技术来提升均热板的传热极限。 但是, 过于复杂的 复合结构和纳米技术并不利于均热板的超薄化发展, 并且会增加其制造成本不利于超薄均 热板的大批量工业生产。 综上, 现有超薄均热板仍存在许多不足, 设计出传热性能优异、 易 于加工制造及机 械强度高的超薄均热板仍是当前非常重要且有意 义的研究课题。 发明内容 [0004]鉴于上述技术问题,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超薄均热板, 包括: 上壳板和下壳 板, 上壳板和下壳板的四周焊接以构成密闭腔室; 注液管, 设于密闭腔室上, 用于对密闭腔 室抽真空以及向密闭腔室注液; 吸液芯结构, 设于密闭腔室内部, 其中, 吸液芯结构包括中 心吸液芯以及分布于吸液芯两侧且平行设置的多根槽道状吸液芯, 槽道状吸液芯形成液体 回流通道, 相邻槽道状 吸液芯之间形成蒸汽扩散通道, 中心吸液芯和槽道状 吸液芯均由叠 设的第一吸液芯和第二吸液芯构成, 沿第一吸液芯指向第二吸液芯的方向, 吸液芯结构的 孔隙率呈梯度变化。 [0005]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, 其中, 槽道状吸液芯远离中心吸液芯的一端与密闭腔室的 内壁之间预留有渐扩型蒸汽 扩散空间。 [0006]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, 其中, 吸液芯结构表面形成有一层超亲 水纳米结构。 [0007]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, 其中, 上壳板和下壳板经 过了超疏 水处理。 [0008]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, 其中, 吸液芯结构与上壳板和下壳板的四周焊接 。 [0009]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, 其中, 吸液芯结构与上壳板和下壳板 的焊接方式包括感应 焊、 分子扩散焊、 钎焊中的一种或多种。 [0010]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, 其中, 吸液芯结构由金属粉末或者金属丝网烧或泡沫金属说 明 书 1/6 页 3 CN 114857967 A 3

.PDF文档 专利 超薄均热板及其制备方法、电子设备

文档预览
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.0分
温馨提示:本文档共13页,可预览 3 页,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,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
专利 超薄均热板及其制备方法、电子设备 第 1 页 专利 超薄均热板及其制备方法、电子设备 第 2 页 专利 超薄均热板及其制备方法、电子设备 第 3 页
下载文档到电脑,方便使用
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-03-18 15:42:08上传分享
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,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,敬请联系我们微信(点击查看客服),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。